摘要:建筑中的美能滋养人类的情感脑吗?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美学教授萨米尔·泽基认为事实确实如此。他进一步提出,这应该是所有建筑的一种品质,并且人类有能力跨越所有文化鸿沟,识别出这种美。对美的欣赏,无论在哪里找到,都根植于我们的大脑。
摘要:本文论述了大脑适于变化这一特征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是大脑易变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大脑的这一特征及其负面影响加以表达,由此提出了大脑演化进程中的可变性机制与艺术引起主观效果,二者的神经基础在何等程度上是共通的这一问题,本文认为该问题值得我们充分认识却未引起足够注意。视觉艺术的神经基础研究是该领域的开端,艺术家和神经生物学家均研究过构成视觉美之基础的知觉共性,视觉艺术与视觉大脑运行法则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契合关系是其中的核心议题,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为神经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摘要:“身”是中国本土身体观念及理论的逻辑起点,先秦时期便已从日常话语系统逐步进入哲学话语体系。“身”是由物质构成且蕴含着形而上要素的、具备着他者导向的、开放的生命场所。基于生存生活的知行实践,“身”确证着人的存在、展现出人的现实、指明了人的可能,代表着个人之本体。但“身”究竟对应着理想中完整形态的人之单体,还是拥有各自迥异特质的人之个体;究竟是以修身的方式塑造和谐完美的单体,还是以美身的方式关注创造性的个体等对抗性问题长期存在。当下时代,唯有以美身的实践去亲身开辟修身之路,尽力弥合个体与单体的割裂对立,人们才能在趋同的洪流中找寻到安身之地。
摘要:现今人们所普遍理解的时间是量化时间,即把时间理解为“现在”之系列。进而言之,其本质在于绩效这一表现形式,因此伴随着绩效成为社会追求的目标,量化时间的主导地位就更加稳固。而“他者”(Andere)即本源时间就这样被量化时间所遮蔽,韩炳哲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他者”的消失。绩效或者量化时间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的的根源在于现代人或者“绩效主体”(Leistungs subjekt)的特殊生存方式,即劳动生活。与劳动生活相对的便是“沉思生活”(VitaContemplativa),它能使“他者”保持开从而免于量化时间的遮蔽。把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从劳动生活变为沉思生活便是韩炳哲所说的时间革命。
摘要: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将审美趣味引入社会学领域,他将趣味视为社会阶级和文化资本的体现,强调审美判断的社会性和结构性。布尔迪厄认为趣味不仅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差异,还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传递推动了社会的再生产。布尔迪厄关注的是各类社会结构中的经济关系、文化关系与社会关系如何改变人的行为,趣味被视为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本互动的关键。然而,安托万·亨尼恩(Antoine Henion)在布尔迪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视角,强调主体在趣味形成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以实用主义语用学的视角介入趣味研究,认为趣味不仅仅是社会阶级的标志,更是主体的文化反思性互动活动。亨尼恩关注趣味的具身性和反身性,强调个体在实践中主动生成和调整趣味,其中,音乐社会学成为亨尼恩阐释趣味的重要支点。在趣味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中,随着媒介、身体与物质的不断变化,个体和群体的趣味表现以及社会互动方式也在持续被重新定义和塑造。
摘要:巴赞的电影思想认为摄影装置的自动性体现了电影世界的“非人”特点,而德勒兹在巴赞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影像视作自在的存在,电影成为了完全脱离主体性的存在。而罗兰·巴特关于摄影与幽灵的论述提供了一条解放途径。在后人类、后工业与规训社会之中,创造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幽灵,生发一种幽灵主体性似乎成为必要之举。在当代亚洲艺术电影的语境中,“幽灵”已然成为了重要的主题之一,诸多电影作者将多种媒介作为手段,在其中呈现着关于自然、历史、地景、记忆、感知、创伤的幽灵。总而言之,在这些影像中,我们或许能看到建立一种全新“幽灵美学”的可能性。
摘要:在数字技术的井喷之下,生成式AI不断渗透到绘画等艺术形式之中。技术与艺术交汇所产生的颠覆性力量助推了“人人都是艺术家”时代的到来,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AI绘画是不是艺术”的争议。本文以韩炳哲的平滑美学作为理论视角,审视AI绘画带给主体的审美体验,并认为当下带有平滑美学特性的AI绘画并不符合艺术自由的本质规定。AI绘画作为消费主义社会的产物,温顺地迎合审美主体对于舒适和愉悦的需求,剔除一切带有遮蔽、创伤和非同一性的否定性因素,无法在审美关系中唤醒人的主体性,实现审美主体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因此,AI绘画要想成为艺术,就必须符合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绘画作品的“去平滑”。
摘要:文学经典被改编为电子游戏之后重新呈现给读者,是新世纪一种常见的现象。然而电子游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复原”文学文本?伴随着媒介的改变,文学文本在电子游戏中出现了哪些变形?上述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重点。《魔戒》作为奇幻小说的开山之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被多次改编成电子游戏。以《魔戒》为主题或背景的电子游戏一方面从小说中萃取关键元素以建立和小说的联结,同时也在小说之外努力扩展自已的生存空间。研究《魔戒》的电子游戏改编,或许可以为文学作品改编电子游戏在叙事和自由度之间找到一条相对平衡的道路。
摘要:cp文化的兴起与当代女性的情感结构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在大量女性参与的Cp文本生产中,作为cp情爱故事展开的基础,以“纯爱”、“攻受”为代表的两种叙事设定表征女性的凝固化欲爱想象形式。在这种想象中,女性试图建构一种具有平等性和救赎性,同时超越生理性别、伦理身份的非功利的亲密关系。而这种关系建构的代价便是亲密关系场中女性角色的消失,同时表征女性情感结构的空缺。痴迷于嗑Cp的女性实际上是通过消费cp产品中亲密情感来满足自已的情感,女性的爱欲由传统中通过现实互动而维持转变为向替代性的虚拟范畴和想象情感的迁移。这反应了当代女性在面对亲密关系由传统的“生育制度”向“情感本体”的转向中的一种消极探索,也表征了女性在处理“爱欲自由”与“伦理责任”时的两难境地。
摘要:短微影像的兴起和流行解构了由主流审美观加持的“宏大叙事”,让无数日常生活的切片涌入大众视野中,显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短微影像虽然造就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媒介景观,更新了传统审美的方式和意义,但是又出现了一种审美“生成症候”:在审美感知上,审美统摄的整体性观照与构建受到短微影像的碎片化影响,难以达成;在审美体验上,审美情感受到束缚,趋于单一化,无法丰富审美统摄后形成的整体直观;在审美反思上,短微影像带来的“割裂感”影响了“交感反思”的层次性和连续性,阻碍审美主体生成意韵丰沛的审美境界。虽然短微影像具有一定的审美“生成症候”,但依旧流行于生活世界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审美态度和心境的转变,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当下审美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摘要:“剧本杀”游戏以其独特的情感沉浸体验在众多线下游戏中脱颖而出,吸引着无数城市青年玩家参与。玩家在游戏的具象物质空间和抽象思维仪式的帮助下完成了角色认同与角色建构,建立了情感链接从而实现情感沉浸,并在与其他玩家的互动中实现了情感沉浸的外化和延续。“剧本杀”游戏的情感沉浸不仅关乎玩家群体的游戏体验,也体现了玩家群体寻求共鸣的情感需要。
摘要:符号作为信息载体,能够在人的思维活动中代替和表示其他事物。符号学主要是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发展起来,带来诸多符号美学的探讨,其中怀特海认为,符号的本质在于其作为人类意识自我表达与展现的媒介与工具;卡西尔认为,人本质上是一种擅长运用与创造符号的动物;苏珊·朗格在两者的哲学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符号形式美学理论。符号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而风雨桥,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着工具性的实用功能,还蕴含着深厚的侗族文化意义。作为工具而言,桥跨越地理上的鸿沟,将原本分隔的两地或两岸紧密相连,促进人们的交通往来与日常生活便利。作为侗族文化,风雨桥便是侗族符号的具象化,营造历史与现实的异质空间,承载其所在侗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特色与情感寄托,成为该民族身份认同与自豪感的象征。朗格的符号形式美学为解读以风雨桥为侗族符号,进一步探究该民族文化拓展了新的研究路径。
摘要:本研究以民族文化符号应用于壮族文化绘本创作为切入点,分析研究了民族文化符号在壮族文化绘本创作中的表现手法,归纳和解析了其应用路径与特点。同时,探讨了民族文化符号与绘本二者相结合的意义,以及这些符号在绘本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旨在为壮族题材绘本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指导。
摘要:河南红色文化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河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基于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分类框架,构建系统化的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研究有望使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河南红色文化的传播广度与影响力,实现红色文化的多维呈现和创新性传承。
摘要: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教育画》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少儿刊物,它的出版意味着民国初期我国对儿童教育的高度重视。此刊的内容虽属儿童文学领域,涵盖多方面的科学和文化知识,但刊物以图画主导,有着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点。《儿童教育画》既有大量精美的图画,又包含教育性质,所以蕴含着丰富的美育价值。文章旨在从美育的视角解读和阐释《儿童教育画》的内容及特色,探析其美育价值和对现代美育的启示。
摘要:绍兴文戏时期在整个越剧剧种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越剧男班进入上海演出,也标志着越剧这一地方戏曲从乡土迈向都市的重大跨越。在民国上海文化繁盛多元的背景下,游乐场演剧盛行,越剧男班于1922年起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大世界作为沪上游乐场代表,为越剧男班提供了稳定的演出场所,男班在此连演多年,稳定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报刊资料和广告统计,勾勒出绍兴文戏时期越剧男班沪上游乐场演出的历史原貌,并以此为代表分析游乐场对地方剧种发展的影响,为探讨地方剧种在都市化进程中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索《中国宗教》期刊中宗教艺术研究的学术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脉络。研究对象为该期刊自创刊以来的相关文献,研究重点是揭示宗教艺术研究的时间分布、主题热点、学术影响力及其背后的学术合作网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宗教艺术研究的热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尤其在近十年内出现了新的研究聚焦领域。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总结了宗教艺术研究的当前格局,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尤其是在跨学科合作、数字化技术应用及全球化视野下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的潜力。
摘要:滇、豫两地在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曾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最沉痛的历史阶段,而在抗战的大背景下,滇、豫的版画运动展示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以地域历史文化为视角,利用图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从滇、豫两地的“抗战主题”版画历史出发,通过两地在抗战版画中的创作题材进行比较,可分为战争历史场景、抗战英雄人物和战时民众生活,进而对云南、河南抗战版画中的图示进行分类对比,对木版画、铜版画两大类深入分析,最后对两地“抗战主题”版画所蕴涵的共同的价值意义进行总结,探究其版画艺术中蕴含的人民性、战斗性与爱国情怀。
摘要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1450-1516)为北方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是尼德兰极具神秘色彩的艺术家之一。博斯的绘画风格在当时的欧洲可谓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作品以独特的画面内容和丰富的隐喻性瞩目于世。然而,在他怪诞、扑朔迷离的风格下往往隐藏着严肃的主题。画家将隐喻语言巧妙地融入作品,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启示性。文章通过对博斯绘画作品的主题内容进行分类,研究博斯的隐喻性绘画。
摘要:詹建俊作为中国第三代油画家代表,其油画创作巧妙融合内容与形式,在“油画民族化”探索的道路上呈现独树一帜的鲜明特点,创作出诸多蕴含东方意韵的油画佳作。本文通过梳理油画民族化的演进脉络,对詹建俊个案学艺历程进行综括,结合当时绘画界倡导的“油画民族化”理念,阐述詹建俊艺术创作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的独特表达,以期对新时代艺术家创作有所启示。
摘要:晚清民国诗人黄节的宋诗批评在国粹派成员中颇有代表性。他强调经史学问的诗学价值,反思前人对陈师道叹老嗟卑的批评,从诗教传统提出“多怨而不失身”。黄节将这种理念内化为个人创作,使其诗呈现出“唐面宋骨”的审美特点,丰富了现代旧体诗的题材深度和艺术表现力。黄节诗学在传统与现代文艺需求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推动了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摘要:南非诺贝尔奖得主库切的《福》以对经典《鲁滨孙漂流记》的后现代语境改写,以社会构建形式为和文学抽象层面涉及对共同体命题的探讨。主人公苏珊·巴顿荒岛重建共同体之徒劳与保持个人身份和撰写个人叙事之不得、荒岛共同体内在性的超越、文学作为打断神话式同一性共同体叙事的三种层面阐释递进呈现,以小见大地隐射了后现代语境下基于西方探险神话破裂重构的共同体的伦理寓言困境。《福》共同体叙事质疑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主体域的固定性和其中主体存在价值与身份的散失,挑战了后现代语境下神话作为方式试图融合异质、建立基本社会组织和叙事的倾向。在这种基础上,文学作为解构传统叙述神话共同体的角色也得以凸显。以西方哲学相关学者对共同体的思想谱系观之,后现代语境下的社会与文本的共同体普遍存在一种子然于普遍统一性之外的散佚和异质化的生态逻辑。
摘要:科举制度在有唐一代的发展中,试赋成为了进士科的常设科目。近年来试赋的研究考证被国内学界所重视,但往往忽视对于某时段科举试赋的现实文化意蕴研究。文章通过对昭宗朝科举试赋的题目、内容以及当时的史实记载进行研究,对唐昭宗朝试赋的现实文化意蕴包括文化上的尊经崇儒与兼容并包,政治上则可见唐昭宗欲挽大厦之将倾的政治目标与求贤若渴的取士态度,以及昭宗朝乃至唐帝国的政局动荡。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空间不断拓展,跨越地域界限的迁徒与流动日益频繁,许多人都面临着精神失落、无以为家的现实困境。的创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居家园——阿勒泰。事实上,由于幼年时的特殊经历与长期的辗转漂泊,对而言,阿勒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故乡。然而,家园感的萌生让她将这个地方视为自已的故乡与家园,进而在文学创作中将其塑造为理想的精神原乡,即精神家园。她的阿勒泰书写也参与了文学家园的建构,为人们提供了可供精神短暂安歇的永恒栖居地。借助环境美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家园理论以探讨独特的家园书写,能够为人们如何在当今多元且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中构建心灵家园,甚至现实居所提供有益启示。
摘要:韩愈《何蕃传》因通行题名之故,常常被视作一篇平常的人物传记进行解读。文章在分析中国古代文体传统和韩愈文集编次体例的基础上,重新介绍和论证章学诚曾经提出的《何蕃传》“作贻赠序文之用”的观点。随后,文章通过考证贞元学潮的发生时间与始末细节,发掘其与何蕃离开太学一事之间的关联,展开《何蕃传》背后的创作语境:贞元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初春,何蕃因参与领导请留阳城的太学生运动而受到政治打压,不得不告别长安。韩愈赠序以别,一方面是对何蕃的鼓励和劝慰,另一方面又对学潮之事避而不提,希望藉助于赠序文的传播,帮助何蕃谋得其它出路,晦饰为文,有其特别用心。
摘要:在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领域,东浩纪“游戏性写实主义”概念的适用性需要得到重新的检视。东浩纪在与大冢英志的论争中认为,“角色小说”本身已经是一种“游戏性”的存在,而消费数据库与互动媒体的繁盛所产生的“游戏性”,更会深刻影响小说的形态。但是,这种理论下的媒体与数据库对文学的影响依旧较为有限,“游戏般的小说”也渐渐脱离了“角色小说”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当代游戏化的网络文学创作领域,东浩纪设想中的模式并未得到广泛的创作与传播。但是,“游戏性写实主义”的潜能也可以在东浩纪“邮政式不安”中得到发掘。中国当代网络小说《开端》通过“游戏性”的情节,深刻地展现了当代人不安的交流困境,可以说是对该潜能的一个典型例证。
摘要:以罗兰·巴特的神话学视域介入对《爱情神话》的探析,可发现影片于影像建构中打破了用现代化的标性建筑符号所堆砌出的景观上海“神话”,让市井烟火气的世俗上海“神话”重归银幕;在剧作中既消解了西方文化与片面悬浮化的上海市民文化所具有的异域“神话”,从而显现出当今上海于社会文化中所具有的多元“神话”,同时又在对爱情故事的叙事中打碎了经典的浪漫爱情“神话”,重新谱写了属于当代都市中年人的新式爱情“神话”。《爱情神话》由此形成了别具魅力的影片风格,为当下的海派电影创作增添了一抹亮色。
摘要:韩延导演的“生命三部曲”:《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我们一起摇太阳》,在中国疾病题材电影中独树一帜。这一系列在类型生产上,将疾病主题与爱情元素融合,实现了神经喜剧的本土化变奏;在影像表达上,结合互联网时代新媒介特征和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大众文化,运用数字技术创造视觉奇观;在价值取向上,减少了传统疾病题材电影中的悲观情绪和伤感表达,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鼓舞观众,为疾病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摘要:风景是西方美学中的重要概念,虽然起源于绘画,却天然地与电影存在着内在联系,在电影发明之初便迅速进入到电影的创作与鉴赏之中。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风景美学也逐渐融入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影美学。贾樟柯的电影是对中国风景美学的理想呈现,断裂的风景强调底层小人物与时代的断裂,粗糙的风景追忆逝去的家园,荒诞的风景重在呈现异乡人扭曲的精神状态。贾樟柯借风景呈现时代变化缝隙和夹层中人们的生活与体验。在电影中,风景的呈现不仅影响着影像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更因电影的动态特性,使得原本静态的风景得以革新,融入了流动性、沉浸感等多重特质,从而赋予电影美学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摘要:在影像把握之下的城市空间是被展示、被观看、被幻想的景观形式。电视剧《繁花》中对于上海城市空间的再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具有拼贴与挪移性质的景观组合,其既是对上海城市空间中局部社会现实的再现,也是一种有意识的景观性展示。电视剧《繁花》通过景观化的拼贴生产与王家卫个性鲜明的“港味”语言的挪移实现了上海城市空间的想象性构建。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恐怖片产量颇丰,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复仇类、精神分析类、逃生类和元素融合类。受传统文化、审查制度、意识形态、创作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新世纪以来的国产恐怖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总体质量不高,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结构、形象塑造、叙事、场景设置等艺术技巧方面千篇一律;其次,题材远离现实,社会价值有限。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加强恐怖片的净化效果;第二,拓展题材,深挖价值。
摘要: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以法庭和回忆中的家庭场所为主要场景,在寻找坠楼案件真相并等待法庭决裁的过程中,主角夫妇及家庭背后的复杂因素浮于水面。近年来的西方跨文化交流研究表明,在同一社会中,不同文化群体在开展交流时往往面临诸多障碍,交流问题日渐突出。这在亲密关系中的夫妻群体中表现得最为典型。笔者运用电影语言、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理论,对电影中的镜头、语言策略分析后发现,性别差异导致沟通出现理解偏差,交流障碍则加剧了这种偏差,最终的交流成效甚微。电影引导处于交织密布的人际关系网中的男女两性,在交流时跨越社会意识层面的既定边界,消解群体中的支配关系,最终实现两性交流的平等、和谐。
摘要: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电影艺术形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于新世纪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色彩。女性形象及其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已然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的重要窗口。以年轻女性为主角,爱情为母题的小妞电影,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小妞电影逐渐失去了观众青睐,面临退场困境。通过分析具体典型案例与文本,发现国产小妞电影经历了繁荣与衰落的动荡变革,反过来又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时期多元杂交的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