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出版博物馆(筹)在整理馆藏史料时发现了几十件中国科学社的旧档,遂联合存有中国科学社档案的上海档案馆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开启了“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合作了反映中国科学社发展历程的8集纪录片《火种》。本采访即基于纪录片制作之需,在《科学》杂志编辑部的帮助下,于2006年10月28日在上海市湖南路262号湖南别墅内完成的。 2
编者按 1914年夏,一群怀着救国之志的留洋学子齐聚康奈尔大学校园,决议创办一本杂志:一本属于中国的《科学》杂志。彼时中国国力衰微,民生凋敝,内则有复辟倒流之乱,外则有列强虎伺之患。这些青年才俊忧心烈烈,欲图救国,而多年以来的海外见闻和系统学习又使他们认识到振兴科学之于国力的重要意义。他们决心把科学的种子带回多灾多难、一穷二白的祖国,盼望科学之花盛放在中国的土地上。创办《科学》杂志,就是行动的第
在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的最新数据,目前有约100万种生物正徘徊在灭绝的边缘,而这种状况不仅危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更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如何有效利用先进技术,尤其是正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以赢得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保卫战,已成为生物多样性领
建立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简称保护地)一直被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手段。2016年,“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奠基人威尔逊(E. O. Wilson)在其著作《半球方案:为我们星球的生命而战》(Half Earth: Our Planet’s Fight for Life)中提出,如能保护地球一半的陆地和海洋,那么84%的物种将免于灭绝。尽管许多科学家支持保护50%的陆地和海洋,但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两大最严峻的环境危机。早在1990年代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就已明确指出,这两大危机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深远威胁。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它们视为彼此独立的问题,并通过各自的策略和行动方案加以应对,如气候变化的缓解通常侧重于通过保存和增加植被和土壤中的碳储量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生物多样性保护则聚焦于物
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和大规模传染病频发,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健康紧密相关,“同一个健康”(One Health)概念应运而生。该概念是一个将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联系在一起的分析和行动框架,强调三者相互依存,呼吁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采用整体性、适应性和前瞻性的方法,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自然保护[1]。对保护工作者来说,“同一个健康”搭建了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内的自然保护已成为当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传统保护模式通常优先关注某些物种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却往往忽视动物个体的福祉。这种“为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体”的思路虽然在科学上有一定合理性,却在伦理层面引发诸多争议[1]。为此,一种新兴的保护理念——共情保护(compassionate conservation,全称共情自然保护)逐渐兴起
胃癌和食管癌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其中,胃癌是第五大常见癌症,而食管癌位居第八,每年新增病例数以百万计[1,2]。这些癌症因早期症状不明显,造成许多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差。尽管内镜技术的进步为早期检测和治疗带来希望,但内镜医师专业水平差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使得早期筛查仍面临挑战。此外,消化道早期癌症具有隐蔽性,即使在内镜检查中也容易被漏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筛查的准确
顾凡及教授的《脑科学的故事》是一本“老书”——首版2011年,2024年修订出版的,已是这本书的第三版。第三版的篇幅比之前的版本增加了不少,细读之下,发现其中果然有很多新增的内容。 大概是在2012年,也就是《脑科学的故事》出版后不久,欧盟“人脑计划”的立项紧锣密鼓,瑞士洛桑理工学院的马克拉姆(H. Markram)雄心勃勃,提出这个计划的总体目标在于“建立起为未来神经科学、医学
微RNA(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在不同的细胞活动及生命进程中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1993年,安布罗斯(V. Ambros)和鲁夫昆(G. Ruvkun)在《细胞》(Cell)杂志以背靠背形式发表两篇研究论文[1,2],惊人地发现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以下简称线虫)中22个核苷酸的lin-4竟能与lin-14 mRNA
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视为科学界的至高荣誉,它见证了物理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每一次划时代进步。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的当然应该是对基础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但值得特别关注的是,202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开创了一个历史性先例,该殊荣首次授予了在人工智能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两位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霍普菲尔德(J. J. Hopfield)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生物功能大分子,拥有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几乎每一步生命过程都有它们的身影,从物质代谢到能量生成,从生长发育到细胞通信等。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蛋白质结构的奥秘是生命科学领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至今已有十余项蛋白质相关成果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是一种由基本单位——氨基酸构成的生物大分子。为研究方便蛋白质结构被赋
瑞典皇家科学院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松(J. Svensson)在宣布该奖项时说,“缩小国家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三位获奖者证明了社会制度对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 三位获奖者简介 阿西莫格鲁1967年9月3日出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个亚美尼亚血统家庭,他的母亲I.阿西莫格鲁是一所亚美尼亚小学的校长,父亲K.阿西莫格鲁是一名商业律师。出身于书香门第
[本刊讯] 在浩瀚的中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一直以其独特而严酷的自然环境引人关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柳本立研究员团队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的风蚀起尘量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改善这一关键区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12月6日发表于《中国沙漠》。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
[本刊讯]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二维材料团队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N07课题组合作,基于二硫化钼薄膜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柔性二维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制备。相关成果于2024年12月30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柔性电子技术是一项跨学科融合的颠覆性科学技术,突破了传统硅基电子器件的固有局限,为后摩尔时代的器件设计与集成、能源革命、医疗技术变革、人机交互等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