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流史概念,经学者不断地定义与延伸,从地理名词演变为世界平等交往的象征。改革开放后,中国学者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接轨,深化“丝绸之路”理解,为中国全球化进程提供历史锚点。“丝绸之路”的研究方法也因其概念的深化与研究题材的多元而不断丰富。在“丝绸之路”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不再局限于用“丝绸之路”讲中国故事,而是意识到“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中国参与的“世界故事”
【摘要】淮安庙会是淮安地方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本文通过梳理明清以来淮安庙会的发展脉络和特点,阐明其现实意义,以期进一步挖掘淮安庙会的当代价值,促进淮安经济文化和文旅事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庙会;民俗;民间信仰;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31-0008-04 【DO
【摘要】本研究主要根据地方志对岁时习俗的相关记载,以广州府、嘉应州、潮州府为样本,比较清代广东省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的岁时习俗。经过对每项岁时习俗的排比梳理,研究指出,尽管三大民系的岁时习俗基本一致,但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民系特色。 【关键词】清代广东;岁时习俗;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
【摘要】“双城”是在北疆政策与民族交融中产生的特殊城市形制。具体可分为满汉、回汉和满回“双城”。行记通过书写“双城”空间,由外到内地展现城垣制式、内部规划等特征。并记录了北疆“双城”从城市建筑、商业贸易到语言文化的民族融合。“双城”蕴含着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特性,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雏形。 【关键词】清代北疆行记;双城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K249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文学中乡村美学的表现形式与深层意蕴,通过分析不同作家的乡村题材作品,解释乡村美学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文章先后从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乡村美学不仅体现了作家对乡村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情感认同,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本文着眼于当代文学中乡村叙事的内容,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摘要】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因其作品《喜福会》而一举成名。其后,谭以母女关系为主线,成功创作了《灶神之妻》《奇幻山谷》《接骨师之女》等多部文学作品。其中,谭的第四部作品《接骨师之女》讲述了接骨师家族三代女性的坎坷人生故事。在该作品中,接骨师家族的三代女性都饱受创伤之苦。本文试图从创伤视角来对接骨师家族的家庭创伤进行研究,以期为现代社会中饱受创伤之苦的家庭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家庭创伤;创伤记忆
【摘要】《天黑前的夏天》以细腻的女性视角和独特的情感描绘呈现了女主人公凯特在家庭矛盾中的挣扎、反思与自我发现。从社工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可以用于研究联合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家庭矛盾的案例。凯特面临的家庭矛盾主要体现在丈夫频繁出轨引起的夫妻矛盾、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发的代际冲突以及个人选择与回归家庭之间的矛盾,社工在介入时,需要对这些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需求评估,找出凯特家庭矛盾的特殊性,从而制定个
【摘要】黄锦树的《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中描述了三位作为父亲的马共形象,表现出他们的三重悲剧。一是作为父亲的悲剧,他们实际上是无后的;二是作为马共中的异见者的悲剧,信念被颠覆,存在被否定;三是作为历史书写者的悲剧,介入历史的失败。他们都被历史中途摔下车,而悲剧成为他们永远的代名词。 【关键词】马共;父亲;异见者;书写;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