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经典著作,记叙了从黄帝以来到汉武帝时期三千余年的历史。全书以人物为中心,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130篇组织而成,共52万余字,开创了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先河。鲁迅曾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文学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了《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来看,《史记》一方
杜桂萍、魏洪洲编著《清代杂剧叙录》,130万字,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22年出版,系统完备地搜罗叙录清代杂剧作品,特别是收录了一大批稀见或不为人知的刻本、抄本与稿本,填充了清代戏剧断代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重要知识环节。现从清代杂剧之戏曲史地位的重新审视、戏曲目录的编纂及新创获、学术话题的新发现三个方面谈该著在清代戏剧史研究上的标识性价值和里程碑意义。 一是“发现”并系统“复原”清代杂剧,进一步确
文学的价值何在?托尔斯泰所言有着丰富的启发意义: 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在于通过无数的永不穷竭的一切生活现象使人热爱生活。……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致彼·德·波波雷金》) 作家厉彦林将自己置身于淄博烧烤动人的烟火气之中,用充满烟火气的文字,书写当代生活场景
历史小说中,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问题,历来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题目。通过艺术虚构的手法能将枯燥乏味的历史事件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使读者在文学审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历史认知和人生感悟。但是历史小说不能脱离史实、信马由缰,还应尊重历史、忠实史料。因此,无论故事情节地构现,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旦处理不好虚与实的关系,可能就会引发争议。正如古人所言:事事皆虚,过于诞妄;事事皆实,失于平庸。 长篇历史小说
穆欣先生原名杜蓬莱,河南省扶沟县人,是抗战时期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1936年,他在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时,因为爱好文学,参加了一个由进步同学自己组织的文艺团体——新垦文艺社。他积极参加文艺社的活动,因在该社主办的《海星》杂志,和《新垦》《向实》周刊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爱国的进步思想,同年冬天,被校方勒令退学。1937年1月他来到太原,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主办的军政训练班的学习,
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并陆续开展屯田,形成了屯垦戍边新局面。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新疆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新疆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历史实践证明,历朝历代在新疆开展多种形式的屯垦戍边,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位晚清的词人陈曾寿,因为他出生于晚清末年,差不多是到清朝亡国以后,40岁上下才开始写词,那些搜集旧日清代词人作品的人没有收集他,民国的人更不会注意到他,所以大家对陈曾寿的词的成就并不十分熟悉。 今天要讲陈曾寿词中雷峰塔的故事,他在西湖住了很久,写了很多首关于雷峰塔的诗词,都写得很好。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陈曾寿这个词人,其实我不能够只说他是词人,因为陈曾寿写诗在前,他的诗写得也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