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数字化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先手棋。在教育应用不断追求创新与发展的进程中,技术赋能始终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因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义知识获取、学习、人机协作教学的内涵,并预示着教育将迈入一个“师—生—机”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融合创新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核心要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为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高效、恰当地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质增效,已成为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为生成更高质量的内容,教师可基于语用学理论,根据准确性、简洁性、具体化和结构化四大原则,精准撰写语文学科教育提示语,并使用优化风格、优化结构、补充追问、引用示例四种优化方法,进一步提高生成内容的正确率。 关键词:人机协同教学;提示语;语文;生成式人工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但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技术仍是许多教师面临的挑战。本文聚焦提示语设计,介绍了三类典型框架的结构化提示语,并通过将其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场景,展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相关案例展示和经验总结能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提示语设计策略,以期更高效地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在教学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际学习行动转化。智能体的构建包括从准备本地知识库、上传数据、预览与调试智能体,到发布智能体等步骤。本地化智能体的构建,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还能引导其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有效应用高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 关键词:智能体;生物学;个性化学习;知识库;策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
摘要:生成式教学智能体在全球教育领域初现端倪,正逐渐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新样态。文章通过分析国际上的成功案例,阐述了生成式教学智能体的概念、角色、定制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并从中推断生成式教学智能体有望推动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教学。 关键词:生成式教学智能体;生成式人工智能;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边界,特别是在实现个性化学习方面。斯坦福大学
摘要:深度学习的实施需要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持。作为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智慧课堂可视为融合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理论的关键桥梁。聚焦智慧课堂教学场景,通过深入解读深度学习的内部机制与行为规律,构建由学习环境、学习分析、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组成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支持深度学习的发生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深度学习;问题解决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
读后续写是一种将语言输出与输入紧密结合、加速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它有效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连接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的重要桥梁[1]。但是,读后续写不是自由开放、天马行空地创造,而是“戴着镣铐跳舞”。《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读后续写主要围绕三个维度进行评分:内容的融洽度、语言的准确度及衔接连贯。目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存在一些问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艺术教学应与时俱进,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虚拟乐器、热转印机、3D打印机等设备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运用网络社交平台和远程通信技术加强和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通过对音乐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音乐认知体验薄弱,难以坚持聆听并理解不熟悉的音乐片段,逐渐对音乐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教学工具不断涌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正在助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应借助数字化赋能提升教学质量,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助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基于
随着教育领域对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项目教学逐渐成为培养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以真实情境为依托,整合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小学信息科技项目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如存在教师理论知识结构不完善和资源支持不足及受现实因素限制等问题,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教学应聚焦于创设真实情境,并融入多元资源以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正经历着教学模式的革新。《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高中生物学数字化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技术与教学内容脱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笔者以PICRAT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索其在“DNA
在科学教育领域,模型建构能力被视为科学思维的核心,其教育价值逐渐受到重视。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的实施,模型建构被明确列为科学思维要素,成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建模过程复杂,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一直是个挑战。笔者分析电源模型建构的过程,借此展示如何借助数字化实验装置(DISlab)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并以闭合电路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的理念[1]。近年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被迁移并应用到地理学领域,给地理学研究的融合创新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2]。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数据融入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地理学术情境或生活情境中探索地理规律,促进他们地理核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教育领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2017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1]。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到“在中小学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这体现了国家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202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要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对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也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数字化教育的重视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坚定决心。面对小学数字化教育中资金、师
鲍国富: 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福建省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对象,福建省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泉州市骨干教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泉州市高中语文鲍国富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晋江市中学教育教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撰写专著《创意语文:学科哲学的言语践域》,参编《互文阅读·初中语文》等。论文发表于《教学与管理》《福建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近年主持
在教育数字化的浪潮中,我国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均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1][2]。情境认知理论进一步指出,真实世界的情境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基础,任何脱离具体情境的知识都是缺乏实际意义的[3]。然而,传统物理实验装置如“圆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科学知识的任务,更是培养学生科学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应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然而,传统实验器材在测量和观察方面存在局限,造成学生难以直观感受和理解这些物理概念。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突破这一教学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以“飞机机翼升力实验”为例,结合自制飞机机翼升力演示
基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顺应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个性化学习、拓展教育边界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日本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 [2]。深入研究日本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经验,有助于为我国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更好地应对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聚焦日本提出的全体学生通向世界的创新门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