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980年建校,40多年来通过全国五级办学体系围绕不同时期的“三农”事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培养各类农业农村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体系作为农广校事业发展的根基,所面临的形势任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强化体系建设,实现全国农广校一盘棋发展,对于农广人来说是一场“赶考”。 路在脚下。党的十八大以
体系是农广校事业发展的前提和根基。切实强化体系建设,促进体系稳固与工作推进深度融合,是实现全国农广校一盘棋发展、提升农广校体系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地农广校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农广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下大功夫推进农广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农广校办学能力水平。 一、准确把握农广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
近年来,在中央农广校的指导下,河北省农广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为党育人。学校秉承“一横、一纵、两有”的工作理念,“一横”即围绕“三农”中心,保障产业发展,提高工作站位,提高服务水平;“一纵”即上下贯通发力,动员体系力量,发挥体系潜能;“两有”即有为才有位,围绕基本职能发挥作用;有活动才有活力,增强体系凝聚力,不断激发体系发展后劲,发挥农广校体系农民
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对于高质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以及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推动人才振兴,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如何进一步增强农广校体系的建构,如何高效推动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目标,始终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历经数十载的实践与探索,在国家、自治区及市级农牧业部门的坚强引领下,在中央农广校和内蒙古自治区农广校的悉心指导下,呼伦贝尔市农广校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着力强
近年来,安徽省蚌埠市认真落实“四级建制、五级办学”,蚌埠市农广校坚持“有为才有位”的工作要求,围绕全市“三农”工作重心,坚持质量导向、效果导向,强化市县农广校及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深做实。 一、蚌埠市农广校基本情况 蚌埠市农广校为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所辖三县均有县级农广校,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中副科级2家。市县农广校在编在岗人员20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6人,硕士及以上
近年来,宝鸡市农广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省级农广校的决策部署,健全体系,创新实干,强化培育,全力培树高素质农民教育的“宝鸡品牌”,为宝鸡市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乡村人才基础。 一、围绕高质量发展准确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育才,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育大量“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
凤翔区农广校近年来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农广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六类”“六能”学习型高素质农民,学校先后被评为2020—2022年度全国信息宣传工作优秀集体,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百佳校、全国农广校体系农民教育培训典型校。 一、党委高度重视,为体系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在凤翔区委区政府和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单位由股组级升格为公益一类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由8个增加至14个。依托凤翔区电商务中心建设了
新疆自治区各级农广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陆续成立以来,围绕不同时期的“三农”事业发展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培养各类农业农村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机构改革的进行,各地州、县市农广校因不同原因,改革方向有不同考虑,有的要保留、加强,也有的要合并、裁撤,一部分基层农广校十分困扰。本文围绕自治区农广校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广校今后发展趋势,以期为本轮机构改革后的农广校发展提供思路。 一
农民田间学校主要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为依托,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农民教育培训基础平台,是顺应农民学员学习特点,开展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江苏省自2017年起启动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先后出台了《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规范》《江苏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方
安徽省潜山市自2014年成为高素质农民培育试点县市以来,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共培育高素质农民9360人。本文通过潜山市多年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进行总结和思考,对下一步如何提质增效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进行探索。 一、潜山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践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潜山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组织实施,同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议事协调作用,将高素
近年来,湖南省农广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精神,根据中央农广校关于农民教育培训及教材工作部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形势下,做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规划、建设、使用、评价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教材在教与学中的衔接纽带作用,夯实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基础。 一、聚焦“三个坚持”,提高教材建设思想认识 充分认清形势,把握教材建设工作新要求。一是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自古农业以田为本,一点一滴的耕耘,才有一斟一酌的醇香。随着果树种植面积的增加,果树品种的更迭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有些以前危害程度不大、极少专门防治的虫害,目前已成为需要常态化防治的主要虫害。核果类果树产业上比较棘手的是红颈天牛防治问题。笔者从产业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果园病虫害存在的问题,立足防治技术研发的优势,推广示范使用综合的防治方法。在项目支撑基础上,数据源于课题多年的
乡村总是伴随着大自然的芬芳:油菜花开时的淡香,桂花飘落时的馥郁,秋收时的稻香,橙果的甜香等。这些源自土地的馈赠,不仅是乡村的宝贵财富,更蕴含着创造美好生活的无限可能。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如何让这些天然芳香资源走进寻常农家,成为村民联结家人情感、促进邻里和谐的纽带,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本课程立足乡土资源,以芳香疗法为媒介,致力于促进幸福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共建芬芳怡人的和美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电子商务是数字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为“数字下乡,农货上行”搭建了新平台、形成了新业态。它不仅可以为农户带来更大的销售机会,也可以让消费者更加便捷地购买到优质的农产品。如何引导学员掌握直播技巧、运用好手机新农具,本文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反思四方面进行课程介绍。 一、教学分析 “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广与销售”
安徽清晓方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在全省范围内专业从事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的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每年培育学员4000人次,累计培育学员达1.5万人次。 活水源头 有教无类 清晓方塘农民田间学校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坚持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坚持选育用一体化的育人导向,统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和农民学
人头高的小木苗栽种在无纺布袋,一个挨一个紧密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嫩绿的枝叶看起来整齐又充满生机。穿梭其间埋头剪枝的身影,是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尧生镇皇后村的“80后”谭战。这是他考察多个苹果种植管理园区后,迈出的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一步——种植盆栽苹果。盆栽苹果能够打破传统果树“靠天吃饭”的露天种植模式,它的树型小,便于移动,在特定时节可以搬运至大棚,减小果树生长受气候和季节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授粉
“我——老胡又来了。”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丰硕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开文兴奋地说,“每一次来,我都能学到很多新知识、掌握很多新理念,我十分愿意参加这样的培训。”此时,胡开文正在安徽省蚌埠市农广校举办的培训班上踊跃发言。 胡开文是五河县丰硕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乡亲们都称呼他“老胡”。出生在农村的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贫困的家庭环境,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不甘心于现状
在浙江省新昌县小将镇绿亿家庭农场,佳木葱茏,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众多的香榧树,连成一片,这些香榧树挺拔高大、姿态万千;香榧树下,一道道沟垄整齐排列,农场工作人员穿梭于沟垄之间,整地、施基肥、播种、覆土……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农场自2013年成立以来,大力发展花木、香榧、林下经济等产业,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花木产业托起“美丽经济”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是集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科学普及、信息传播和农民体育运动指导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机构。 办公地点位于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农广大厦,毗邻东三环,地铁、公交车站环绕周边,交通便利。大厦现有两个100平方米演播室、三个200平方米演播室和一个800平方米演播室。其中100平方米实景和虚拟演播室均配备三讯道索尼2580数字全高
电视节目介绍 栏目名称: 《田园帮帮团》 播出平台: CCTV-17农业农村频道 播出时间: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四、周日21:46 重播时间:周一至周日06:05,周一至周五8:55,周一至周五、周日13:00 栏目宗旨: 通过产业帮扶,为农民朋友解决急难愁盼。 节目定位: 纪实性农业帮扶节目 CCTV-17《田园帮帮团》是国内唯一一档纪实性农业帮扶栏目,以技术性、实用性、服务性为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