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讯 5月13日,笔者从中国石化获悉,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再获重大突破——中原油田部署在四川盆地普光地区的铁北1侧HF井试获日产31.45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该井垂深超过5300米,水平段长达1312米,刷新了我国页岩气井垂深纪录。 普光气田是我国首个实现规模开发的深层高含硫气田,已高效开发20年。为实现长期稳产目标,中国石化不断寻找新的资源补充,将目光锁定到普光二叠系。
近日,山西省科技厅发布通知,对2024年度考核优秀的15个省重点实验室、14个省技术创新中心进行通报表扬,给予建设经费支持。这是山西省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释放了建强创新平台、推动提质增效的鲜明信号。 创新平台汇聚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高端要素的聚合体,也是推动有组织科研的关键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
“煤仓清仓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现在与传统煤仓清仓工程不同的是,我们公司率先引进了智能清仓机器人进行机械化清仓,极大地提高了清仓效率和安全。”5月6日,山西潞安工程有限公司屯留项目部负责人牛康宝说,智能清仓机器人的应用也成为继TBM项目和矿井充填项目之后助推工程公司产业升级的又一新动能。 据了解,由于传统的清仓工艺存在不安全隐患,容易发生溃仓伤人、塌料掩埋人员、人员窒息等情况,所以各矿对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位于晋中盆地腹地的太谷区,依托千年农耕底蕴与晋商文化基因,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产业融合为路径,构建“特优农业+高端制造+文旅康养”三位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太谷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2.9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晋中市首位,其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太谷样本”。
笔者5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利用嫦娥六号拍摄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该台李春来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构建嫦娥六号着陆区高精度地形数据集,不仅精确定位了嫦娥六号的着陆点,还观察到月表细微特征,如土壤颗粒的粗糙程度、陨石坑的具体形状、月壤厚度、石块丰度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笔者5月12日获悉,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研究员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首次从新疆早黄无花果中分离出黄酮类活性成分,且多个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食品化学》。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占东团队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发现燃烧中产生的共价团簇中间体在气相小分子—黑碳颗粒转换过程中扮演着桥梁作用,由此提出“共振稳定自由基团簇化(RSRC)”黑碳气溶胶成核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