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信息科技又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技术冲击浪潮。面对人工智能浪潮,信息科技课程只有守正并创新,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并扬帆远航。 “守正”是信息科技课程的一种学科自信和专业定力。守正首先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导向,信息科技课程不是为了追求技术的时髦,而是要在对信息科技的理解和创造中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迭代发展。毫不动摇坚持育人导向,才能够让信息科技课程始终保
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和发展颠覆并革新了传统行业,重塑了社会经济发展新局面,也对信息科技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智能技术重塑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引发了人们对进行信息科技教育必要性的重新思考。尤其是人工智能自动生成代码,更使得人们质疑程序设计学习的价值。 人工智能来了,信息科技课程怎么办?很多信息科技教师都产生了深深的疑问,并重新思考信息科技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来了,信息科技课程是被“人工智能课
摘要:本文在部分省份密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指导意见的大背景下,结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近期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出现的独立开课、与信息科技课程融合等发展趋势,展望“统一融合发展,校本分层独立”的课程实施路径,同时针对以培养人工智能素养为主的公民教育和以培养人工智能技术后备人才为主的创新教育,
摘要:针对如何在高中阶段开展“科”“技”并重的人工智能教学的问题,本文以《贝叶斯分类器的原理与应用》一课为例,通过设计递进式学习活动,融合数学原理与编程实践,引导学生从算法逻辑理解到技术迁移应用,最终实现了核心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科”“技”并重;人工智能;贝叶斯分类;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11-0000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如何利用其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结合浙教版信息技术八下第三课《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以“破AI”系列为探究,基于DeepSeek平台开发互动课堂体验网站。通过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人工智能;互动课堂;DeepSeek平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技术的革新、应用的拓展以及对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影响,各位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王荣良:技术是人的延伸,技术可以降低人的能量开销,提高效率,也可以实现超越人类能力的行为,使人更轻松地达成目标。从职业视角出发,作为一种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理所当然地会影响传统教育内容。随着部分行业与工种已经或将要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部分传统技能的学习将被弱化甚至取消
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jiaojianli@126.com 人工智能重塑千行百业。这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可是,人工智能究竟是如何重塑千行百业的?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的工作报告2025》中,对人机协作进行了分析: 报告预测了当前以及到2030年,任务完成方式的变化,具体分为三类:主要由技术(机器、算法等)完成、主要由人完成,以及人与技术的结合。根据预测,到20
魏宁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wn828@126.com 从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2025年央视春晚,到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鸣枪开跑,今年以来,有关人形机器人的新闻一再火爆刷屏,也成为了大众热议的话题。 自从有机器人这个概念以来,我们想到的机器人的样子,看到的各种机器人的形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人形的,似乎机器人是人形本就是理所应当的。甚至有人说,人形已经成了人类对机器人
邱元阳 河南省安阳县职业中专 qiuyuanyang@126.com 5月19日,华为鸿蒙PC发布。这是华为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试图为用户构建一个更加安全、流畅且具有创新性的计算生态。哪怕它最后失败了,也是一种不屈和骄傲。 操作系统的研发,向来都是非常艰难和曲折的,它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完善的生态,以及用户和开发者的支持。强如微软、谷歌,大如三星、诺基亚,都在这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提出了“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的学业要求,包括理解在线社会影响、在线技能必要性、信息重要性,以及在线社会行为规范和安全观。本文从测评理解出发,提出了测评实施详细方案、步骤(包括目标设定、内容设计、方法选择、工具准备、过程实施、结果分析和反馈改进等),以及测评注意事项,并提出了未来测评方法创新的展望,可供信息科技教师参考。 关键词:
摘要:本文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引,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阐述了试题命制的基本流程——梳理学业质量标准、制订命题框架、创设真实情境、命制测试题目,提出了一个情境化、多维度的评价路径,并结合“畲族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典型案例,从试题设计、评价指标和能力观测点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验证了真实情境下学生综合能力与价值观测评的有效性。
摘要:针对小学三年级信息科技学业评价中存在的实践性薄弱、反馈滞后及与儿童认知脱节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双层PBL融合评价模式”,将项目式学习与游戏化激励机制深度融合,构建“探究—评价—再探究”的闭环体系。该模式通过简化游戏化规则、开发低门槛工具及家校协同轻量化反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数字化创新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信息科技;双层PBL融合评价模式;游戏化评价;项目式
摘要:从复杂系统构建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特定功能的实现与算力瓶颈的制约,很可能是一个长期甚至永远伴随的问题。因此,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中人工智能运用和学习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算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围绕不同的人工智能运用和实现方式,为活动准备好可能达成多样化感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指向的目标是某个化约模型的构建。此外,本文还提出了“感受/能耗”指数公式,提出即便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问题,也需要强调对复杂现象进行
随着国家及各省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相关政策、指南等的推出,课程、教学、评价的实施越来越规范化,但各地“平台”的发展在较长时间还存在一定的瓶颈,本期解码即基于专业化的平台,从不同维度与大家一起探索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以期为多样化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的平台环境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为策略,以“智能采摘”项目为载体,创造沉浸式的教学场景,实现真实
摘要:本文以“情境导入—实验探究—抽象迁移”为主线,通过体感吃豆人游戏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类思想与数据在机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借助TensorFlow Playground可视化平台,从手动调整权重参数到计算机自动训练模型,逐层揭示神经网络的数学本质(如权重与线性方程的关联)及分层结构特征(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的特征抽象机制);通过异或问题与螺旋数据集挑战,让学生实践搭建单层、双层及多层
摘要: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本质可概括为抽象、建模和自动化能力。编程解决问题需要经历抽象与建模,而抽象能力是大多数学生欠缺的,从而造成学生编程学习中的“思维断桥”现象。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几个典型案例,介绍了算法和数据结构可视化的策略及途径,明确思维可视化可使抽象思维具象化,能培养学生的抽象建模、迁移应用、学习创新等能力,助力学生计算思维水平的提升,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计算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计算思维作为信息科技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抽象作为计算思维的要素之一,是计算思维过程中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本文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抽象思维及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思考,从“图形的抽象”“规则的抽象”及“变量的抽象”三个维度探究新课标视域下计算思维中的“抽象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逐步感知抽象,逐步领悟抽象过程中蕴含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案例K最近邻算法的三个实验设计及对应实验数据设计入手,论述了在教学人工智能实验课尤其是算法技术实现等内容时应弱化编程教学,突出学生对人工智能知识原理的理解,并将文中实验划分为探究性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着重梳理出基于5E教学法的这两类实验的课程设计思路,以及在具体探究环节也就是实验环节所采用的五步实验教学法和过程外化的不插电教学策略,旨在为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
摘要:2024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在七年级开设人工智能地方课程,强化人工智能应用教育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着重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倡导真实性学习”。鉴于此,本文探索了人工智能课程的有效设计路径,设计了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旨在深入剖析该课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体现‘科’与‘技’并重。”这一课程理念为信息科技教学指明了新的育人导向,也为课程教学带来了思考与挑战。本文聚焦“科”与“技”并重理念与项目式学习的适切性和育人可能,以“智能风扇推荐官”项目为例,依次从项目情境创设、科学原理学习、技术实践应用、项目个性化改造和推荐等环节开展内容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摘要:项目式学习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对提升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显著价值。本文提出将实验活动有机融入项目式学习,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新路径,并基于物联网技术特征及相关知识点,以“设计居家安全警报系统”为教学案例,从项目规划、设备配置、实验设计、活动实施及评价反馈等维度开展实践研究,并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实验融合;教学新路径
摘要:本文以“for循环的程序实现”为例,基于PBL模式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出核心问题,将问题分解为子问题并逐步解决,同时提供多元教学支架,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尤其是在小组交流展示环节,关注问题解决的有效性、解决方案的优化及知识方法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关键词:PBL教学;计算思维;for循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
摘要:本研究基于第五期上海市“双名工程”奚骏高峰计划信息科技团队中的具体案例,聚焦问题链与任务链的融合设计,以培育学生计算思维为导向,依循科学构建原则打造问题链,精准提炼核心问题并保障层次递进,旨在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为人工智能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计算思维;问题链;任务链;核心素养;信息科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
编者按: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编程领域的传统范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大模型编程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掀起一场软件开发革命。从代码补全到全流程自动化生成,大模型编程工具正逐步突破技术边界,引发对程序员角色转型与教学模式革新的广泛讨论。上期梳理了大模型编程的大致演进脉络,聚焦国内领先工具的技术特性,探讨其可靠性、安全性及潜在风险。本期将转向教学场景的实践应用,结合具体案例解析大模
摘要: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教育对学生编程基础过于依赖的问题,探讨了无代码工具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通过分析中小学人工智能(AI)学习工具需求,提出了四类核心工具——模型训练、推理、辅助及智能体开发工具,并重点聚焦无代码模型训练和推理工具的开发,同时提供具体实例验证了大模型辅助设计无代码AI学习工具的可行性,并呼吁产学研协同优化工具生态,推动AI教育普惠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无代码AI学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浪潮中,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教育的各个层面。对教师而言,AIGC可赋能教师开展教学设计,从而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提示词是人机协同的桥梁,但由于大多数教师缺乏人工智能的专业背景,他们在设计提示词时往往依赖于试错和经验积累。因此,本文从提示工程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融合
摘要:本研究针对专递课堂背景下,教师需异地了解学生差异、教研依赖个人经验且数据利用不足等问题,开发了一套改进型弗兰德斯课堂互动编码系统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教研方案。该系统通过自动化分析课堂录像和文本数据,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克服了传统教研中数据利用不充分的局限。研究结果显示,这套系统显著增强了专递课堂背景下的教研质量,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关键词:数据驱动;混合式教研;弗兰
摘要:在国家数字经济领域的战略布局下,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简称“信创”)产业迅速发展,这为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存在技术依赖、内容更新滞后、思政元素融入效果不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国内信创的发展为背景,深入挖掘时代背景中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提出一种基于信创框架的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思
摘要:本文针对专业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华为“智能基座”项目为契机,采取了“充分利用华为的前沿技术成果和丰富的实战案例,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教学内容顶层设计”“‘外援内融’,发挥华为技术团队和高校师资双方的优势,形成混合型联育式的师资队伍”“根据课程需要,定制集MOOC理论学习与测试、实战闯关、企业微认证考试等于一体的在线实践教学平台”等措施,从而达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目的。该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