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喜欢海以及与海有关的一切。一定要说出具体喜欢什么,又语塞。喜欢一个人或一种物,假如真的喜欢,大概不需要额外的条件。因为喜欢,心灵得以滋养,快乐淌出来,缓慢流向四肢和笑脸,生活便多了让人爱的滋味——每当坐在海边,将目力所及放至遥远,天际线勾勒出海的轮廓,此时的大海,是圆的,从沉下去的地方,海鸟群起飞,它们要飞去快乐的所在,或者,由于它们的飞临,忧郁的海岸线便舞蹈起来了。我望见这些的时候,浮躁
来 信 我收到您的信时,正是杏花开得最好的时候。信封上那个熟悉的字迹让我在邮局驻足许久,仿佛看见您坐在书桌前,握着钢笔一笔一画地写下地址。 “春天来了,山里的杏花开了一片又一片……”您这样写道。我知道,这是您每年都会寄来的第一封信,仿佛要把山里的春天装进信封,寄给在城市里的我。 记得小时候,您常常牵着我的手去后山看杏花。那时的我总是不耐烦,觉得山路太远太累。您就会说:“慢慢走,花开得正好,着
隐藏的谜底,袒露的真相,众说纷纭的解读……一件件藏品,陈列在明澈的橱窗,仿佛还没有从沉睡中醒来,沉浸于上古朴拙的梦幻之中。一束束灯光抚慰着,是否类同于长照酒樽的明月,依然守护着史前的星空?充满时间印刻的器物,抟制出初民的希翼,诉诸于繁复的网纹。 就这样跟随着如潮的人流,贸然“闯”进了博物馆,徘徊在幽深的时光隧道。橱窗冰凉,保持着史前的那份凛然的神秘。我们驻足、观望、沉思,希图寻找破译光阴奥秘的蛛
在明媚的阳光下,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间昏暗的厨房。它像一幅褪色的老照片,静静地镶嵌在我记忆的深处,带着岁月的痕迹和时光的温度,成为我童年最温暖的底色。 我们村子的房屋布局大多相似,厨房通常是独立的一间小屋,像农家豢养的牲畜一样,温顺地依附在正屋的后面。它不高大,也不华丽,甚至有些简陋,却是家中最热闹的地方。炊烟袅袅升起时,厨房里便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也弥漫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小时候家境贫寒,
蝉唤烈日,汗水犹如雨滴落在裂土上,一下子便被吸了个干净。炎炎暑意,恼得人心躁不已,食欲也消减了大半去。这时,来上一碗夏日捞面,唤醒那如同落叶飘落的食欲,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捞面条,是我家乡的一种特色美食,更是夏日里千家万户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餐食。为了这一顿捞面条,我们的战线足足拉了半天之长。天刚蒙蒙亮,我和父亲便动身了,去寻那给捞面条增鲜的味道——苋菜。煮好的面条里,来上一把苋菜,就是夏日限定
我常跟人讲,夏天,是西瓜的味道。 当西瓜的汁水爆开在空气中,纯净的果香随着深深的吸气进入肺腑,便生出一种凉爽的感觉,仿佛周身一阵二十摄氏度的微风拂过,带走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唤起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向往。 儿时,馋那一口鲜甜的瓜,总盼望夏的来临。每次路过门口的时候,数着墙上的挂历一张张撕下,风吹翻时间的页脚,一转眼就过了立夏。 阳光照拂着草木,枝叶间染了些半见,院子里又黄了枇杷。老人们开始拿着扇
又是一年深秋。算起来,我离开故乡至今,已一年有余了。 为了求学,我于上一个秋天远赴他乡,此后,只有在假期里,才能回来小住一段时间。第一次真正离故乡远去后,我才明白,它在我心里的分量到底有多么的重,也终于浅浅地体悟到,何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关于故乡,有说不尽的赞美,和道不完的眷恋。而那些深刻的情感,如利剑穿越时空,直射在我心田。 念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末
最近,和学生一起学习《过秦论》,又重读了一遍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少年成才。据《史记》记载:“年十八,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十八岁就凭博学能文闻名于河南郡。后被由河南郡守升迁到中央政府当廷尉的吴公推荐给汉文帝。汉文帝遂征召他为博士,从此,贾谊步入国家权力核心。彼时,贾谊年仅二十出头,在当时七十余位博士中,是最年轻的。 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每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