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探讨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公平的内涵、特征以及价值的基础上,分析教育数字化为何能有效实现教育公平以及目前所遇到的阻碍与突破路径。研究发现,教育数字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资源,实现教育全过程的数据监测、资源共享及精准识别,达成“控辍保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目标,助力教育实现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全方位公平。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存在教育数字化理念未完全形成导致社会整体教育
[摘 要] 数字化时代高校虚拟教研室是对传统教研室的转型升级,是高校新型的教研基层组织形式。它以虚拟技术、仿真技术和智能技术为建设平台,以多行业、多领域和多学科专业的教研者为共同体,以泛在化、扁平化、弹性化和互利化为创新协同机制。它探索生成“互联化+[JX*8]信息化”高校教研基层组织新形态,建设可推广、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的一流课程教学群,助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不同
[摘 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存在鲜明的人民逻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社会活动的行动逻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表现为三个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体现为人民立场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建设公平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以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中国
[摘 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现代化有相似性,也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坐标和总体特征,以德为先是教育现代性的出发点,培养时代新人是教育现代性的落脚点,塑造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现代性的根据点。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价值旨趣是面向教育现代化未来的一种应然价值取向,体现为以主体性为价值基点、以超越性为价值本质、以批判性为价值目标、以规则性为价
[摘 要] 全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具体学科的有力支撑,基础教育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交融共生,是新时代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教育宗旨及价值追求,同时也矫正着传统学科应试教育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学科教师应以普遍认可的科学规则或标准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实践。
[摘 要] 教师是高情绪劳动者,受到来自多方的情绪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直接体验的支配、家长不良情绪的转移、学校制度的管理和社会力量的规约。反思自身境遇,教师情绪劳动的自主性受到具体情绪事件的影响,存在情绪劳动策略使用不均的问题,产生价值消耗甚至带来自我异化。教师实现情绪劳动整体价值的路径包括:在认知范畴内形成利己与利他的情绪劳动共识,在情感范畴内丰富教师情绪劳动的文化体验,在意志范畴内激发教师情
[摘 要] 教师需综合进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情绪劳动,且由于教育的人学属性,教师的情绪劳动尤为重要。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的小切口行动需要、数字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求和教师情绪劳动数字化拓展转型的实践回应等动因推动了教师情绪劳动数字化转型变革,教师数字情绪劳动应时代、技术和实践而生。教师数字情绪劳动兼具教师数字劳动和教师情绪劳动的基本属性,与教师传统情绪劳动相比,具有相似特质,也
[摘 要]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重庆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测度1998—2023年重庆市及相关省市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对比分析重庆市高等教育质量与其他省市的差距,实证分析重庆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重庆市高等教育在资源条件、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和西部相关省市
[摘 要] 全纳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90年代在反思隔离教育和融合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目前,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政策,学界也十分关注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实践动态,国际组织与许多学者从教育的起源、对象、场所、影响和目标等方面明确界定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的内涵,阐明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然而,仍有学者误解或误读国际组织与相关学者的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观,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