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新质生产力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辩证关系”这一具有较大理论张力与实践空间的主题,需借助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经典解释框架。在建立“考察维度—新质生产力属性—当前生产发展问题—发展旨归—职教现代化命题”思维链条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属性与发展旨归的分析,既为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提供了抓手,也发现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多个时代发展命题提供了高位依据与底层动力。在理论层,立足“教育与
摘 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促使职业教育不断创新变革,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如何与新质生产力同步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新时代需探索的关键议题。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应以“五金”建设为核心,通过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契合的专业体系、开发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
摘 要:新质技术人才是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优秀代表,具有前沿技术落地的“嫁接者”、技术解决方案的“探索者”、新技术再创新的“操盘手”等类群特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承担者、先行者、践行者。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应通过培养模式面向未来推动人才革“新”、瞄准产业难点助力创“新”、校企联手攻坚产业焕“新”、数字引擎驱动教育变“新”等实践路径助
摘 要:新质生产力深刻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彰显了绿色化、数字化、定制化、复杂化、融合化、持续化的时代特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基石,职业教育肩负着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担,其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是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坚实基础和内在动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对接新质生产力方面,存在专业设置与新质产业相脱节、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脱节、教学能力与技术应用相脱节、素质培养与创新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对此,职业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由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合作的集体性实践行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形成各自的行为逻辑,不同行为逻辑间存在相互关联和冲突,使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陷入集体行动困境。为此,在多重制度逻辑影响下,突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集体行动困境,需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多元利益主体合作制度;优化政策落实机制,保障政策切实有效落地实施;打破
摘 要:通过构建涵盖课程设置、创业实践、专创融合、创业能力和创业教育效果等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对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研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课程设置能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创业教育效果;创业能力在课程设置对创业教育效果作用机理中具有中介效应;创业能力在课程设置对专创融合影响机理中具有中介效应,但是专创融合在课程设置对创业教育效果作用机理的中介效应未能得到验证。鉴于
摘 要:高职院校整体性治理变革是学校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推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高职院校整体性治理变革范式融合了整体性治理理论和组织变革理论,旨在从混沌复杂的职业教育治理变革脉络中探寻一种具备整合与集成功能的院校治理范式。该变革包括治理结构、文化和技术变革三个维度,三维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测量学属性,信效度较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整体性治理变革对教师敬业度具有促进作用,其中,
摘 要:非认知技能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提高高职院校非认知技能的培养效率有助于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利用2022年全国高职学生发展调查数据,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法(SE-DEA)测算了31所高职院校非认知技能培养的技术效率,并结合Tobit模型分析了高职学生非认知技能培养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5所高职院校的非认知技能培养的技术效率有效,且行业特色鲜明、专业集群化程度更高的学校技术效率表现更好;衡
摘 要:“双师型”教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双师型”教师政策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NVivo软件对我国1995—2022年期间的“双师型”教师政策进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双师型”教师政策经历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阶段(1995—2003年)、侧重管理规范建设阶段(2004—2018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三次主题变迁
摘 要: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是高职教育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开展的“岗课赛证”融通致力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从边缘参与和知识有效迁移两方面探索“岗课赛证”融通提升学习能力的路径,实证研究了“岗课赛证”融通对学习能力的影响。利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研究方法,围绕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岗课赛证”融通与学习能力的关系等展开研究。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低的主要原因为学习情境缺乏、参与机